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复旦开讲,计算生物学引领创新

   2023-09-23 17:40:36 50
核心提示:·“谈论人工智能对科学的影响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科学。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谈论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希望讲坛能一直继续下去。”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现场。左起分别为:金力、迈克尔·莱维特、马剑鹏、漆远。复旦大学 图11月15日下午,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

·“谈论人工智能对科学的影响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科学。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谈论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希望讲坛能一直继续下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现场。左起分别为:金力、迈克尔·莱维特、马剑鹏、漆远。复旦大学 图11月15日下午,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作“AI for Science计算生物学前沿”主报告。随后,复旦大学马剑鹏教授和漆远教授分别作“从算法到应用:全链条AI-赋能新药研发”和“人工智能推动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的分报告。马剑鹏教授为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漆远教授为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谈论人工智能对科学的影响之前,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科学,”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莱维特告诉澎湃科技记者,这是他选择更宽泛的报告角度的原因,“把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谈论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希望讲坛能一直继续下去。”

在报告中,马剑鹏和漆远不约而同地谈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马剑鹏欣慰地看到,“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是唯一发生在高校里的论坛”,他深知生物学研究中计算和实验的语言并不相通,因此呼吁要从头大力培养计算生物学人才。漆远则认为,AI+科学改变了创新体系,需要高校培养“懂科学、懂AI、懂商业”的复合型人才,也需要技术、资金、人才综合的深层创新服务。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由上海市政协发起并主管,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复旦大学、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出席开讲式并致辞。上海副市长陈群主持开讲仪式,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钱锋出席,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致欢迎辞,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主持首期讲坛,市政协秘书长黄国平出席。

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作主报告。复旦大学 图

生物学的关键是处理复杂性

莱维特向记者介绍,计算生物学始于1968年,是最早使用计算机的领域之一。早在1959年,也就是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10年后,研究人员已经使用计算机解决了第一个蛋白质的结构问题。

1967年,莱维特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读了许多人工智能的书,那时它还只是一种统计学方法,此后他开始利用计算机专业研究蛋白质和DNA结构,以及药物如何与蛋白质结合。如今,人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一无所知的领域,“在想要研究的领域,只要有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应用AI,它对一切学科都将非常重要。”

莱维特指出,计算生物学包含了任何涉及生物学的东西,全球变暖也是其中之一。在收集数据、建立和研究模型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的关键区别是如何处理复杂性。

“生物学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东西。”莱维特在报告中讲到,蛋白质折叠是一种生命自组装的“魔法”,而进化带来的多样性是生存的基础。自然本身就是关于学习的,DNA携带的信息就像一本书,这让他意识到“知识就是文明的DNA”。

在报告中,莱维特分享了许多与科学相关的系统思维。他分析了获得诺奖的五个要素:具有充足的研究经费,每个团队每年160万美元;不存在民心概念的官僚主义,物资免费供应,设备及计算机技术先进;以5人左右的小型团队为益;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学生们和诺奖得主一样充满自信。

莱维特本人的成功也得益于导师很早就支持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这也是他对当代科学家的建议:“指导年轻人超越你,而不是为你工作。”研究表明,在基础科学领域,年长的科学家获得了更多科研资助,然而,大部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都在30到50岁之间完成了得奖的工作。

莱维特十分关注“危机科学”。他研究分析了早期新冠疫情的发展,而他的同事更准确地预测了今年上海新冠爆发的峰值。莱维特认为,危机科学需要平衡所有措施的支出和受益,估量预算,理解事态的发展,除了类比已知、公认的易被理解的情况,还要实时研究并汲取教训,从全局视角观察并学习。

马剑鹏教授作分报告。复旦大学 图

“蛋白质结构预测还远不能取代实验”

“新药设计首先是计算生物学问题。”马剑鹏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计算生物学已从边缘学科跃升为引领生物分子学的龙头学科,是各国促进医药行业颠覆性创新发展必须占领的制高点之一。

马剑鹏认为,要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只能通过算法对蛋白质运动进行动态模拟。而面对困难的蛋白质结构,AI算法解析的结果可能并不相同,十分考验智能算法的水平。其团队开发的PCST-SBM算法,是目前唯一可能修正AlphaFold2预测结构误差的算法。“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还远不能取代实验,未来最大的发展趋势是计算和实验相结合,即干湿相结合,才能解决更多生物学问题,特别是药物设计问题。”

“新药研发是个系统工程,基础研究和工程问题密不可分。”马剑鹏认为,谷歌Alphafold的成功,正是发挥了“大兵团会战”的优势,对于科研范式有启发意义。马剑鹏团队正在努力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的研发优势,在发现靶标方面掌握药物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他们已经在ALS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方面取得突破:通过RNA测序分析,证明ALS具有免疫性疾病和干细胞特色。新发现的细胞簇可以作为潜在的ALS诊断依据,70个基因能达到93%的预测精度,他们正在逐步从中排查致病基因。此外,团队开发的广谱抗冠状病毒大分子药COVREM,也被证明对新冠病毒变异株高度有效。

“现代生物学体系越来越复杂,尺度越来越纷繁,信号越来越模糊,数据越来越庞大,所以生物学研究对计算方法的依赖也将越来越强。”马剑鹏说。

漆远教授作分报告。复旦大学 图

AI赋能底层科研创新

漆远曾任阿里巴巴副总裁、蚂蚁集团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及数据智能委员会主席。从产业界回到高校后,他希望继续利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发现,用原创创新推进科创发展。在报告中,他也分享了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生命健康、气象能源等领域的诸多应用。

“AI是算法和工程的结合。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间点,AI可以将算法和工程的能力和更底层的科学结合,推动底层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漆远接受澎湃科技记者采访时称,物理模型、化学和生物学知识与AI算法的结合,加上深度学习和推理,将是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2014年至2021年,AI制药领域投资额增长15%,其中55.15%的公司分布在美国,中国占比只有3.83%。漆远认为,目前AI赋能小分子制药还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异构化、碎片化的医药数据难以整合,缺乏基于创新药研发真实需求的AI大模型与操作系统,深度学习对数据过度依赖等。

近年来,漆远团队与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合作,构建多尺度表型动态网络,挖掘衰老靶点。研究发现,增龄过程中人体表型网络结构逐渐随机化与熵增,导致恢复力下降。通过AI+表型组学,他们构建出世界一流的生理时钟。未来他们还将构造多模态、高维度、跨尺度、多组学新药研发知识图谱,通过深度学习预测蛋白口袋和AI分子设计,支撑药物发现。“AI+科学的开放平台将会有广泛的产业价值。”漆远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