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出炉,大众健康行为有了哪些变化?

   2023-09-07 09:14:24 10
核心提示:随着健康消费观念提升,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国民保健意识加速觉醒,人们更加关注预防性的健康行为,例如购买营养补充剂,储备 OTC 常备药品以及家用医疗健康设备等,因而在家用健康产品的消费观念方面,我们周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派系」:有的人群想的多行动多,「防患于未然」的「前置性」健康消费意愿非常强烈;有的人群

随着健康消费观念提升,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国民保健意识加速觉醒,人们更加关注预防性的健康行为,例如购买营养补充剂,储备 OTC 常备药品以及家用医疗健康设备等,因而在家用健康产品的消费观念方面,我们周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派系」:有的人群想的多行动多,「防患于未然」的「前置性」健康消费意愿非常强烈;有的人群尽管健康困扰多,但基本没什么行动,顺其自然。

国民在健康产品消费方面整体情况如何?你属于哪一「派系」?哪一种消费观念更加科学和理性?

我们从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家庭健康篇》(以下称「报告」)找到了答案。

2023 国民健康洞察报告-家庭健康篇

吃着营养补充剂焦虑的年轻人,是你吗?

营养补充剂是作为饮食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补充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除了从膳食中摄取营养素之外,服用营养素补充剂也日趋广泛。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深刻地改变着国人的健康观,根据相关报告,10 个家长里可能有 9 个在给孩子吃营养补充剂。

如果处在疾病或亚健康的状态下,可能就需要增加某些成分的剂量来改善健康状态、达到改善机体状况、预防疾病的目的。

那么你知道国民中,到底哪些人群健康焦虑最明显?哪些人群是购买营养补充剂的核心用户?哪些营养素购买比例高,但是有可能存在使用误区?

《报告》给出了答案。

一般人认为,健康困扰的数量越多,购买营养补充剂的数量越多。《报告》显示,50、60 岁以上的中老年与 30、40 岁人群相比,健康方面的问题相对会增多,那么是 50、60 岁以上的人群购买营养补充剂的比例更大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 95/00 后,人均健康困扰最多,健康焦虑最为明显。

越年轻越焦虑,营养补充剂购买行动越少

但在营养补充剂上认知和购买都偏低,尤其是 00 后,知晓营养补剂的比例远低于整体。

越年轻的人群,对营养补充剂的认知相对越少

而 70/80 后作为「家庭健康一号位」自我健康 & 家庭健康关注双高。80 后作为家庭中坚力量,自身健康状况相对良好,更关心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人健康;70 后在迈入老年关卡前有一个焦虑小高峰,重新回归对自己、伴侣的重视,兼顾家人,因此是购买营养补充剂的核心人群。

70/80后是购买营养补充剂的核心人群

尽管越年轻越焦虑,但是购买营养补剂核心用户却是已经迈入中老年队列的 70/80 后。

医学专家指出,针对不同年龄层在营养补充剂的关注方面也应该有不同的偏向性:

60、70 后随着身体的衰老,经常伴有骨质疏松、肌肉衰减综合征、三高、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可以多关注维生素 D、钙、乳清蛋白粉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叶酸、维生素 B 12、维生素 B 6 可以帮助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预防心血管疾病,鱼油可以改善血脂代谢。

80、90 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脱发失眠也经常会找上门。可以补充复合维生素平衡营养素需要量,同时辅酶 Q 10、鱼油可以缓解疲劳、保护心血管系统,若熬夜加班的时候可以适量补充。

00 后使用电子产品较多,注意关注保护眼睛健康相关的营养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等,若饮食不规律,复合维生素也不能少。

OTC,看广告、凭经验选药是否理性?

非处方药指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店或超市购买的药品,人们可根据病情自我判断,在没有医生指导下,自行选购。

那么问题来了,用户通常是根据广告或者店员推荐来选购?还是自己对OTC产品非常了解才购买?是年轻人购药更理性,还是中老年人购药更理性?

《报告》给出了答案。

非处方药选购时,有超过六成受访者参考医生处方建议;但更多受访者基于既往购药经验、自主搜集资料做决定,患者自主购药意愿愈发强烈。「上次就是这个症状」,「跟上次差不多」,便选用之前曾经使用过的药品。

相当多受访者基于既往购药经验、自主搜集资料做决定

由于每次得病原因不尽相同,拿最简单的感冒症状举例,症状差不多,却需要区分到底是细菌导致的还是病毒导致,是否有发热等,不同的原因或者不同的症状就应该有不同的用药,如果没有对症用药,反而会适得其反。

《报告》发现,有近四成受访者并没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而自行购药,这种情况存在一定风险。例如,有人同时服用多种OTC药物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有的不了解药物禁忌症而出现严重后果……

因此整个社会加强相关药物及医学知识的科普,为科学性备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家用医疗器械,是万能的家庭医生?

在一波疫情的推动下,家用医疗器械成了大众的关注热点。家庭常用医疗器械包括:体温计、血压计、手持式家用血糖分析仪等监测类设备;助听器、按摩椅等保健康复器材;以及家庭用供养输气设备等护理类设备。

一些家用治疗仪、理疗仪、血糖仪、按摩康复器械等成为了许多人节日送长辈的首选,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俨然将这些设备当成万能家庭医生了。

那么在疫情影响下,大众对监测类设备认知程度和购买情况是否明显影响?制氧机、呼吸机等设备的选购是否理性?

《报告》给出了答案。

报告数据显示,在一般人群中监测类家用医疗器械的认知购买力高于康复器械类和护理类,但在特定护理需求的人群中,护理类器械认知和购买仍较高,这表明,疫情对康复类家用医疗器械的认知和购买提升明显。

购买家用呼吸机的人群中,疾病「治疗」仍是主要需求,但除了治疗呼吸性睡眠障碍、治疗呼吸道疾病和应对新冠造成的肺部问题外,也有 1/3 是为了缓解打鼾症状。

呼吸机的购买目的仍是治疗,但也有 1/3 是为了缓解打鼾症状

呼吸机的闲置率较高,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购买

是否每个家庭都应储备制氧机和呼吸机呢?并不一定。

家用医疗器械并非万能医生,例如制氧机,首先,一定要明确,吸氧浓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氧中毒。只有那些长期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以及本身存在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神经肌肉或胸壁疾病、晚期癌症等,或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肺间质性纤维化,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医生会建议氧疗,储备及使用制氧机。

因此,在家庭医疗设备的选用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专业科普仍有很大的加强空间。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将健康普及到每一个家庭

家庭是健康管理最关键的环节和最重要的场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主导并完成家庭健康管理工作的人是家庭中的主要成员,而不是来自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

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但整体受访者普遍重视「未病预防」、普遍期待增强免疫力等,表现在提前储备药品囤药/整理家庭药箱,会服用营养补剂,会使用家用医疗器械等。

在欣喜背后,我们也感到一丝忧虑,因为不管是营养补充剂、OTC药物还是家用健康设备,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科学购买和使用。然而我们发现,很大比例人群消费仍缺乏科学和理性,选购偏主观和被动;另外,健康焦虑最为明显的人群—— 00 后 05 后,往往对营养补充剂的认知并不充分。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将健康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我们还任重道远。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完整报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标签: sdf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在线
客服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8:30-5:30

选择下列客服马上在线沟通:

客服
热线

微信
客服

微信客服
顶部